心訊分享LATEST NEWS
2006/12/30

這種固執很美麗-張麗莉用「心」經營臻品藝術中心

新聞剪影|財訊先探2006-文/秦雅君


已堂堂邁入第16個年頭的臻品藝術,在華人藝術重鎮挪移到上海、北京之際,仍然堅守台中,女主人張麗莉心意堅定:「或許我的堅持已變成了固執,但我始終覺得台灣藝術家的舞台已太少了,因此臻品更不能放棄這個方向。」
從這樣的豪語之中,不難察覺做這個事業的人,不僅非成功不可,而且必定會維繫事業的永續經營。這是發自臻品藝術中心幕後老闆李臻餘的豪語,也是女主人張麗莉在畫廊事業持續前進的信心來源。
「我開畫廊,不賠個時幾年是不可能的」
從個人的藝術雅好出發,到開一家畫廊,對很多成功企業的負責人來說,並非難事,但經營這一門與本業完全不搭嘎的事業,不是玩票性質,而是長期維持一定的熱誠與專業高度,在藝術經營的領域裡,確切並不多見。到今年為止,臻品藝術中心已堂堂邁入第16個年頭了,在國內起起伏伏的藝術產業中,可算得上是少數的資深代表。李臻餘夫婦與藝術的結緣大約在20年前。當時,李家全家正旅居海外,李臻餘本人則因為工作關係隻身住在台中,閒暇之餘,逛畫廊就是他最主要的休閒,台中畫廊很少,因此,李臻餘一有空就網台北跑。後來,張麗莉返國投入建築業,成立了龍寶建設公司,夫婦倆在忙碌的工作外,一塊兒吃頓飯,到畫廊看畫,也就成為小倆口的共同嗜好,即便是赴國外度假時,兩人也會相偕到畫廊或美術館走走。偶然的機會裡,張麗莉與李臻餘結識了一群法國藝術家,覺得他們的作品與國內藝術創作的面貌差別很大,兩人便突發奇想,希望把這些作品引進台灣,而這一個動念,也就催生了「臻品藝術中心」。
張麗莉笑著說從「臻品」的公司名稱,便可看出成立畫廊的使作俑者是李臻餘的興趣與點子,除了中文名中有個臻字以外,英文名稱「Galerie Pierre」也是取自李臻餘的法文名字。臻品藝術中心成立後不久,請到老字號的藝術雜誌《雄獅美術》主編王福東擔任藝術總監,由於雙方對推動當代藝術充滿抱負與理想,張麗莉與王福東幾經討論後,臻品即開始積極贊助台灣的年輕創作者。除了每月固定收藏他們的作品外,每兩年會為藝術家舉辦個展與出版畫冊,同時並不限制藝術家在其他畫廊展出。如此優渥的條件在當時吸引了不少國內及旅居海外的年輕創作者,包括黃銘哲、王福東、梅丁衍、曲德義、楊茂林、宮重文、李民中、楊仁明、鄭君殿、及後期或短暫加入的莊喆、馬浩、周邦玲、楊智富、陳威宏等現在都已占上一席之地的藝術家,當時,這些深具個人創作特色的藝術新秀一一成為臻品網羅的對象。也因此,確立了臻品經營台灣當代藝術的定位與地位。李臻餘與張麗莉當年抱著一股「捨我其誰」的熱忱,不計成本的投入,除了每月支付藝術家的龐大開銷外,也積極參與國外藝術博覽會,力促台灣藝術推往國際舞台,這種種首開先例的經營模式,也引起本地藝術市場的熱烈關注,後來並掀起國內一陣畫廊代理藝術家的風潮。就衝著李臻餘一句:「我開臻品不賠個十年是不可能的。」張麗莉也給自己的長期付出找到一個很好的藉口。
從堅持到固執,走過16年光陰不改其志
經過四、五年的營運,臻品的虧損陸續累積達四、五千萬,作為一個經營者,為事業找到可長可久的營運方式,是張麗莉的責任,因此,張麗莉在慎重考慮之後,決定終止代理的關係。這樣的決定,一方面為控制畫廊的經營成本,以細水長流為目標,另一方面,也希望就此解除對藝術家創作進度的要求,雙方都能獲致一個比較自由的發展空間。但無論如何,這個轉折對張麗莉還是一個很沈重的掙扎,她對這些曾一同打拼過的藝術夥伴們的支持與諒解感念在心,因此在轉為默契式的合作後,臻品同樣積極向收藏家、美術館推介作品,也不時贊助藝術家赴國外展出,她的理想並未改變,只是方式不同罷了。「我們積極地舉辦個展,從未期待有很多人來買畫,只希望有很多人會來看畫。」然而,當時想為台灣當代藝術盡一份心力的熱情,確切曾因位處中部,訊息無法廣泛被傳遞或注意,令張麗莉心生氣餒,但她前進的腳步卻從未停歇,臻品還是經常性地在參加藝術博覽會時,租下好幾個攤位,卻只展出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這種並不「務實」的做法,也只能說是理想使然。由此看來,即使偶發的沮喪與不平,在為每一次的行動中設想出對藝術家最好的呈現方式時,早已雲淡風清。十幾年過去了,臻品所推介的藝術家,也漸漸從「年輕輩」跨入了「中青輩」階段,在這段期間,這些藝術家陸續受到國內外藝壇的注意與重視,印證了當年臻品的品味與眼光;於此,張麗莉除與有榮焉之外,心中油然升起的是喜悅與寬慰之情。而「臻品」此一名稱,近年來也成為許多建築案件競相使用的形象文宣,顯見在多數人印象中「臻品」已成為精品與品味的代名詞,「當初要是我們把臻品註冊在建築業下,一定可以收到不少權利金。」說到這,張麗莉不禁莞爾。除了陪伴一路走來的中生代藝術家,張麗莉也關心新生代藝術家,因此臻品每年均會舉辦一檔新人展。透過檢視作品及面對面的交談,張麗莉經常可以察覺對方會否在創作這條路上持續走下去,除了創作風格之外,藝術家的人品與執著也一直是她很在乎的素質,因為以其在藝術與建築的雙重經驗下,她深刻地瞭解到,曇花一現式的璀璨絕對無法打造出真正的價值,能夠在時空更迭的考驗下,仍保持高度的理想性與行動力者,才會是最後的贏家。從一個單純的藝術愛好者、收藏家,轉而投身需勞心勞力的畫廊經營,「在氣餒時,我也會捫心自問為什麼要開畫廊?每年幾百萬的投入,很足以讓自己盡情享受作個收藏家的感覺了。但因為經營畫廊讓我們在作品之外與藝術家們做更直接的接觸,作品背後的東西其實更能觸動心靈深處,使我們覺得只單純做一個收藏家,已不能滿足我們對藝術的喜愛。」在畫廊經營的過程中,張麗莉日漸感受到這份經驗對她在建築業的經營上也有深刻的影響,「認識了這些藝術家之後,我也漸漸覺得自己從事建築,也像是在創作,只是我做的是實用性的作品。在建築的領域裡,除了外型的美感之外,我往往會去思索居住者的需求,也會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在其中。因此我們的個案總是有人際互動的關係在裡面,也才能獲得叫好叫座的成績。」
從建築到藝術,每個計畫都是一件創作
即使經營畫廊一直處於付出狀態,但能將藝術創作的觀念導入建築,也讓龍寶建設在同業中獨樹一格。此外,擁有豐厚的藝術專業與人脈網絡的堅實基礎,也讓臻品藝術中心得以介入公共藝術這塊新崛起的領域。在參與公共藝術領域的過程中,臻品同樣保有張麗莉經營藝術事業的一貫精神,包括絕大多數選擇與台灣藝術家合作及在整體規劃上不斷求新求變的「創作」態度。就如在龍寶建設近期的「心臻邸」個案中,臻品即在建築基地的圍籬上,執行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公共藝術」,採用曾在臻品展出的藝術家林建榮的構想,以雲朵造型結合LED,讓基地圍籬上長出了一朵朵會發光的白雲,再搭配特別的照明設備,讓白日與黑夜有著全然不同的視覺感受,一改通常總是令人厭惡與迴避的建築工地樣貌,透過藝術的介入,有了美麗、親切與討喜的可能。在張麗莉的心目中,藝術無非是為了與人產生共鳴,也是經過人與人的互動才能完成所謂的藝術,因此,「人」終究是最重要的因子,無論期望提供一個優質的居住空間、一方領會藝術創作的樂土,抑或是一個更親切有情的生活環境,都是來自於同樣的信念,因此,無論她或臻品未來的路將朝哪一個方向前進,都將不改其關愛這方土地的初衷。